导语: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各界期盼,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学生和学校面临着课业压力加重、课时安排不好协调等问题。如何解决?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所以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也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翟小宁
以文化人打造铸灵魂工程
…… 此处隐藏1402字 ……
“因每个年龄段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传统教育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翟小宁认为,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改革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做到以下三个层面的设置:
首先,夯实基础。基础就是要做到从简单处入手。文化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些经典书籍里面的好句子。意思不一定完全理解,但是要多读、多背;其次,原点阅读。就是在简单的基础掌握之上进行系统学习。同时,需要读得更多,研讨得更多;第三,高端类学习。要进行一种价值、一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是说用一种思辨的方式,来关照我们的文化,然后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基础教育应该有中国文化的必修课,不同于现在的语文、历史。应该是以文化为载体的传递中国信仰的课。当然,要想使孩子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老师应该首先热爱;要想使孩子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老师应该先了解。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翟小宁强调。
鉴于有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将传统文化由选修课改革为必修课,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基层人大代表,翟小宁附议说,可以考虑将现在的《语文》课改为《国文》课,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分量,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如此,既不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又能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植于学生的心灵中,达到立德育人的良好效果。”
融汇中外完成教育人使命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弘扬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翟小宁说,我国基础教育也要有信心、有使命、有责任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的教育理念。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翟小宁指出,同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财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所长,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所以,我们应该面向未来,熔铸中外教育精华。中国的这代教育人,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学习、借鉴、汲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以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培养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及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翟小宁说。